虎口余生下的四青年离乡背井,在茫茫海上漂荡多时,黄等四人合计后改名以铭志,黄炎培原号楚南,在船上改为韧之。韧字的含义是刀,是牛皮。要杀敌,要坚忍。 父亲等人闹出的这场新场镇风波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章士钊主办的《国民日报》等媒体上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上海新戏舞台上将这场南汇新场镇风波编成文明戏,说一个二十五岁年轻的党人黄炎培,穿着大皮靴满街走,发号施令搞,被清廷抓去,险些杀头云云。黄炎培的名字连同这件事一起,在上海传播开来。同时这桩险些杀头的风波,也推动他走上了真正的党之路。 1904年春,在日本半年多的父亲返国。如果说新场镇事件之前的父亲只是对朝廷与社会现状不满,冀望改变,但并没有加入党,然而这场新场风波的发生,使父亲黄炎培被当作党险遭杀害,惊心动魄的遭遇推动着他向党人一步步接近。 父亲返国后继续他的办学事业,先是在上海南市竹行弄办东城女学,又协助在日本期间结识刘季平(刘三)创建丽泽学院。 1905年2月,因《苏报》案入狱的邹容在狱中病死,黄炎培受蔡元培委托负责处理邹容的丧事,为这样一位被清廷视作大敌的狱中要犯治丧,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父亲毅然接受。之后他联络自己为其办学的刘季平,由刘捐出自家宅地旁的土地作为邹容墓地,把邹的遗体先安葬下来,整桩事情办得十分得体和顺利,但当时父亲感到非常遗憾的是,鉴于当时环境,未能修建邹容的纪念塔。 1905年7月30日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蔡元培被指派为上海分部负责人。WWW.LSQN.CN一个月后蔡召父亲来到在上海西昌寿里62号自己家,夜深人静时蔡严肃地对父亲说:我们中国的前途极危,你知道么?父亲肃目相答知道,蔡又说:要救中国,唯有,你同意么?父亲再次点头答是,于是蔡向他介绍了新成立的由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和黄克强(黄兴)领导的华兴会等人士联合组成的同盟会,问父亲愿参加否,父亲起身正立,庄严地说:刀下余生,只求于国有利,一切唯先生之命是从,当然愿意参加。次日深夜,父亲按约再次来到蔡家,蔡拿出同盟会宣誓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平均地权。”父亲庄严地举手宣誓。礼毕,蔡紧握父亲的双手说:你从此就是中国同盟会的正式会员了,我们就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同志了!同盟会成立一个月后的1905年9月初,父亲正式加入同盟会。 1906年空气渐趋宽松,6月因《苏报》案入狱的章太炎出狱,蔡元培与黄炎培前往迎接,把章送往中国公学,又怕清廷节外生枝而立即把章送到开往日本的轮船上。章到日本后成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笔,写出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犀利的讨清文章。在忙于迎送安排章太炎同时,父亲重新启动修葺邹容纪念塔一事。他求助老友杨斯盛承接建塔工程,由杨接手得以完成,其间开了一系列会议,策划、组织、安排、实施,都由父亲来负责,那时的他才二十七八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期。7月3日邹容纪念塔落成,召开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在纪念塔前纪念这位反清义士,蔡元培致词,来宾们动容,此事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头号新闻。成就此事之捐地者乃刘季平,造塔者乃杨斯盛,而动员刘、张,在幕后组织策划,串联而成者正是父亲黄炎培。 1908年初,父亲险些又一次遭难。此时父亲仍任浦东中学监督兼任川沙厅视学,起因是父亲在浦东中学的一次讲演中抨击了不良现象,从而得罪了地方宵小,被其告到省里,说黄炎培在浦东中学“演说排满”,同时引证在1903年新场镇演说案中,黄炎培即有反清反满的前科,应予撤职查办。江苏提学使毛庆藩接到举报后不敢怠慢,秘密调查了父亲的系列言行,发现父亲确有此种倾向,于是开始花费心思,欲构陷父亲于罪。上海、川沙两地社会人士闻讯后,纷纷起来为这位每月只领四十元大洋(当时中学校长月薪应一百元)的黄炎培抱不平,上书反对查办黄。江苏教育会则更不示弱,以教育会名义上书两江总督端方,以强硬的口气将事件提高到原则高度,给当局极大压力。在社会压力下,端方和毛庆藩不想把事惹大,挑出事端来,从而采取折中办法,只撤销了黄炎培川沙厅视学一职,保留了浦东中学监督的职务。父亲本人又一次化险为夷,躲过了一劫。 1909年,在江苏教育会基础上成立江苏省咨议局,按江苏的八府三州划分地区,选出了一百二十名议员,其中十六位为常驻议员。结果,张謇出任议长,父亲黄炎培被选为常驻议员。他在省咨议局主要办过两件实事,即编制预算和撤销厘卡。之前的江苏省行政尚无正规的预算,交给省咨议局审议的是一笔彻头彻尾的糊涂账,无从审议,于是责成由姚子让为正、黄炎培为副代为编制,且限时交上。姚子让与父亲黄炎培接手后抓梳剔理,日夜赶办,终于编制成像样的省级财政预算表,交给了咨议局审理。当时省里水路交通要道设置厘卡,船只路过需交纳厘捐,于是在厘卡的卡官们便敲船主竹杠,如向其行贿则可免交放行,这股越演越烈的风气搞得人怨。于是在黄提议下,咨议局派出黄等议员分头调查,调查结果反映行贿之风极为严重,于是通过议案,裁撤厘卡,改由商人认捐,决定将于1911年实施,不料到那年辛亥[注: 辛亥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爆发了。 1911年辛亥前夕,江苏尤其上海社会的日常运转,虽然仍在清朝统治的名义下,但实际的地方性权力已逐步发生转移。在上海逐渐形成了事务由江苏省咨议局和苏州江苏地方自治筹备处参与,教育文化事务由江苏教育总会主持,经济事务则由上海工巡捐局掌握的一派地方自治、文教自治、经济自治的新局面。而父亲黄炎培又分别是江苏省咨议局的常驻议员、自治筹备处参议、江苏教育会常任调查员、上海工巡捐局议董,交叉在、文教与经济三个领域的社会组织实则是权力中枢之中,虽然当时父亲尚未独领一方,但均系这些地方权力中枢的核心成员,那时候父亲年仅三十岁。